日期:2025-05-14 01:03:12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贺洋
从2024年9月24日出台的一揽子宏观调控增量政策,到2025年5月7日推出的一揽子金融政策,中国正在不断释放利好政策,促进国民经济企稳向好。与之前的政策相比,新一轮政策的着力点有哪些不同?如何看政策之间的协同性?推动政策落地显效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贺洋。
中国经济时报:5月7日,国新办举行发布会,公布了一系列力度较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您认为该如何准确把握这些政策的着力点?
贺洋:5月7日国新办发布会推出的一揽子金融政策协同发力,将精准滴灌实体经济中迫切需要改善的薄弱环节,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一是进一步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房产是居民家庭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不仅直接关系到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的状况,还会对居民预期产生影响。此次一揽子金融政策提出加快完善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有利于从供需两端发力进一步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企稳。
二是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资本市场联系千行百业、关系千家万户,不仅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也是居民参与财富创造的重要场所,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2024年4月新“国九条”实施以来,资本市场韧性显著提升。今年4月受美国加征关税影响,资本市场短暂下跌后实现快速反弹。此次一揽子金融政策提出全力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发挥好类“平准基金”作用、优化两项支持资本市场工具杠杆配资网,有利于守住市场底线。同时大力推动险资及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有利于做大耐心资本,提升市场韧性。
三是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支持薄弱环节。如针对中小企业,提出尽快推出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一揽子政策,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等。针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经营主体,实施银行业保险业护航外贸发展系列政策措施,全力帮扶稳定经营,拓展市场。针对科技创新类企业,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发展科技创新债券,拓展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的主体范围等。此外,在科技创新、居民服务消费、小微企业等领域,央行还提出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加大精准支持力度。
中国经济时报:您如何看待政策之间的协同性?
贺洋:此次一揽子金融政策既是对去年9月24日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接续和深化,也是对今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的具体落实。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稳固,同时外部冲击影响加大。本轮政策突出以市场主体为抓手,围绕“稳定预期、提振信心、激发活力”协同发力,引发正向连锁反应,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在稳定预期方面,一是构筑重点领域风险底线,持续发力推动存量风险化解。如围绕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出台组合措施,在制度层面构建起防范化解风险的“防火墙”,提高市场韧性。二是积极对冲外部关税冲击,为相关主体提供精准护航,避免国际循环短期受阻。三是货币政策针对薄弱环节定向发力,缓解相关主体融资难、融资贵困境。
在提振信心方面,通过一系列“硬举措”形成让市场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如通过增加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支持“两新”政策实施,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释放相关消费需求,推动险资和公募基金增量资金入市,推动资本市场长期稳定等,这些措施有利于为稳定经济形成“打底量”,进而提振信心。
在激发活力方面,一方面,通过降准、降息,为实体经济提供充裕的流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创设债市科技板,优化并购贷款管理,完善科技创新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等举措,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中国经济时报: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环境,要让政策显现实效,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贺洋:推动新一轮一揽子金融调控政策落地显效,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快推动相关政策早落地早见效。当前经营主体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较快,压力较大。需要尽快推动房地产、外贸、资本市场、科技创新等领域支持性政策尽快落地,并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加大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力度。同时尽快出台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细则。
二是优化激励考核机制,鼓励各领域积极探索。进一步完善在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激励机制、容错机制、考核机制、尽职免责制度。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主动作为,用足用好各项支持性措施,创新风险防范化解思路,加快探索科技金融新体制。
三是确保各项政策同向发力。一方面杠杆配资网,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动态调整各项政策组合及落地节奏,促进相关政策稳步持续发力、形成最大合力。另一方面,还要关注金融政策和非金融政策,尤其是体制和政策环境改革措施的配合。
N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